全球消息!喜马拉雅难攀上市高峰

时间:2022-07-07 05:56:51       来源:砍柴网

来源:锌财经  在线音频 " 一哥 " 喜马拉雅的 IPO 之路,再次布满了疑云。

6 月 24 日,有消息称喜马拉雅或将推迟最新一次赴港上市,原因为其融资 1 亿美元的 IPO 计划 " 缺乏投资者支持 ";随后,又有声音表示喜马拉雅上市计划 " 仍在正常进行 "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几天后,脉脉上又有人爆料称喜马拉雅将面临 " 史无前例大裁员 ",比例或将高达 50%,但已被相关人士辟谣 " 完全不实 "。

截至目前,喜马拉雅公司尚未做出正面回应,据港交所公开信息显示,喜马拉雅的上市申请状态依然为 " 处理中 "。但众多负面消息的出现依旧预示着其上市之路并不如想象中顺利。

毕竟作为国内在线音频赛道中的头部,喜马拉雅自去年五月至今年三月,短短不到一年间就已经三次冲击上市;它想要讲出的好故事,也已经在一次次的消磨中变得越来越难。

三年亏 20 亿,喜马拉雅苦等上市 " 输血 "

据知情人士称,此次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遇到的最大难题,是缺乏投资者的支持以及部分股东选择退出,导致公司无法完成融资 1 亿美元的 IPO 计划。

而这距离它最新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不过三个月。

早在 2021 年 5 月 1 日,喜马拉雅就曾预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。但由于当时国际环境与境外上市监管政策影响,赴美计划被迫在九月份正式搁浅。

就在宣布撤回美股 IPO 后,喜马拉雅丝毫没有给自己喘息的时间,四天后就转而投向了港交所的怀抱,但由于上市申请材料 " 失效 " 而再度搁浅。直到今年的 3 月 29 日,喜马拉雅才重新递交了招股书。

披露易

短短不到一年时间,就已经冲击了三次上市,喜马拉雅的焦急已经溢于言表。通过其招股书内的信息也不难理解,连年亏损的它正迫切需要一场 " 输血 " 自救。

据喜马拉雅招股书显示,其 2019 至 2021 年的营收分别为 26.97 亿元、40.76 亿元、58.56 亿元,增长由 51.1% 下降为 43.7%。同时,亏损也从 7.48 亿元、5.29 亿元来到了 2021 年的 7.59 亿元亏损。

喜马拉雅招股书

可以看出,遥遥无期的盈利问题是一直萦绕喜马拉雅上空的一道魔咒。连其创始人兼 CEO 余建军自己都曾表示:" 没有制定任何盈利时间表 "。

但作为国内在线音频 " 一哥 ",按收入划分,喜马拉雅已经占到了 28% 的市场份额,为何还会深陷亏损迷窟?原因在于其营销烧钱的失衡,及营收业务单一的掣肘。

数据显示,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扩大用户群,2021 年喜马拉雅的销售与营销支出达到了 26.3 亿元,同比增加 54.1%,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 44.9%。

诚然,此举的确为喜马拉雅拉来了更多的用户,招股书显示 2021 年喜马拉雅月活用户相较于上一年增长了 24%,但单个付费用户贡献的业务收入并不高,甚至不足行业平均水准的一半:2021 年喜马拉雅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为 11.2 元,但同期在线音频行业订阅的付费用户月均收入却为 22.5 元。

很明显,和投入的重金相比," 烧钱换增长 " 的算盘并未打响。

除了营销支出外,收入分成与内容成本是喜马拉雅的另一个无底洞,占了总收入的 33%。在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其主要业务单一的问题:订阅收入占比已经从 2019 年的 47.2% 上升至 51.1% 超过半数。这意味着喜马拉雅的盈利能力越发依赖于平台上的优质内容,因此被迫在内容端扩大支出。

可以说,在用户端与内容端两头的熊熊烧钱之火,让喜马拉雅尽管营收逐年上升,却追赶不上亏损的窟窿。也正是因此,喜马拉雅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,渴求上市的 " 远水 " 来解近渴。

资本撤出、大幅裁员,喜马拉雅内忧外患

盈利遥遥无期带来的一个直观后果,就是资本市场对喜马拉雅逐渐失去信心。

2012 年喜马拉雅横空出世,十年时间九轮融资,估值一时间风头无二。最近一次 E 轮融资发生在 2018 年,金额高达 9 亿美元,其中不乏腾讯投资、华泰证券等知名资方,也让喜马拉雅估值达到 240 亿元人民币。

天眼查

但时间来到现在,若喜马拉雅连 1 亿美元的 IPO 融资都未能达成,证明其已不再是当初那个香饽饽。

事实表明,资本就像龙卷风,来得快撤得也快。早在拿到 9 亿美元融资后的不到一年,不少投资人就纷纷从喜马拉雅 " 下山 "。

据招股书显示,喜马拉雅在 2019 年 3 月和 21 个主体签订了减资协议,并回购在喜马拉雅持有的全部注册资本。其中包括小米、好未来、阅文等等老股东在内。

2019 年 5 月,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,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 12 名董事退出,仅剩公司 CEO 余建军一人。

天眼查

而在余建军创业初期豪掷 3000 万助其迈出第一步的证大集团创始人戴志康,在涉及一场非法集资案件后,也已经被喜马拉雅撇清关系,称 " 证大公司等 4 家公司与喜马拉雅已无股权关系 "。

目前喜马拉雅已经称得上是 " 孤家寡人 ",只有上海喜全、喜介两家股东,而上述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余建军。

外部资本丧失信心纷纷撤出,喜马拉雅内部员工则是担忧被裁。

自 2022 年开始,受大环境与自身营收影响,喜马拉雅效仿不少大厂一样举起了 " 降本增效 " 的大刀,砍出的第一步就是裁员。

4 月,有人在脉脉平台爆料称喜马拉雅员工数从年初的 4500 人降到了四月的 4000 余人,而 2021 年 6 月时员工数最多时曾一度突破 5000 人。同时,该爆料者还表示喜马拉雅管理混乱," 每年都有小规模的裁员 ";" 预计今年年底和明年还会再来一波大规模裁员 "。

虽然喜马拉雅官方对此消息没有做出回应,但爆料贴下却引来了大量喜马拉雅现 / 前员工的留言合影,其中甚至有认证为 " 喜马拉雅高级开发经理 " 的员工出现,表示自己也即将离开公司,侧面印证了该爆料的真实性。

脉脉

从十年融资九轮,执在线音频牛耳,到如今资本撤场,业务线大幅裁员,喜马拉雅已经深陷内忧外患之中。

赛道降温,在线长音频还讲得出好故事吗?

喜马拉雅 IPO 之路一再受挫,但哪怕已经快它一步上市的同行,境遇也同样不佳。

据了解,2020 年荔枝 FM 更名荔枝正式登陆纳斯达克,发行价 11 美元 / 股,随即破发。至今年跌幅已逾 92%。

这似乎表明了,曾是资本宠儿的在线长音频,能讲的故事已经没那么诱人。

据灼识咨询调查结果显示,在线音频在国内的渗透率并不高,只有 20.2%,远低于美国的 48.7%。不光如此,相比于在线音乐、短视频、长视频等内容形式,在线音频更是被远远抛在了身后。特别是后起之秀短视频,在国内渗透率已经超过长视频,达到了 77.2%。

从当前大部分在线音频平台的动作来看,探寻音频内容订阅付费以外的增长业务是业内普遍的方向。

例如喜马拉雅,近日就率先在音频之外加入了视频内容,上线了与芒果 TV、达盛传媒共同开发的短剧《传闻中的陆神医》。这部短剧也是国内第一部在音频视频双平台同步联播的剧集。

在喜马拉雅上不仅可以作为有声剧进行收听,同时也首次能够播放视频内容。目前该剧仍处于新品限免阶段,后续预计会进行按集收费或会员订阅模式。

喜马拉雅

另一方面,物联网 / 车载市场也是在线音频竞争激烈的一片战场。据灼识咨询资料,该市场的收入从 2018 年的 5860 万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8.5 亿元,复合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 143.9%。

喜马拉雅招股书

因此,乘着新能源汽车的东风,越来越多在线音频平台把相关场景当作了兵家必争之地。荔枝此前宣布与小鹏汽车、广汽以及比亚迪等合作,蜻蜓 FM 则与百度 Apollo 智能车联合斑马智行开启车联网生态领域合作。

而喜马拉雅,也已经与特斯拉中国、宝马、奥迪等 74 家汽车厂商开展了合作,并表示 2022 年将与 10 多位汽车厂商建立合作,并计划推出电台服务功能。

但新领域的拓展同样也会遇到阻碍,首先是现有的营收结构并没那么容易改变;其次大厂的入局也带来了不确定因素。

例如腾讯 TME,2021 年 1 月从阅文集团处收购了懒人听书 100% 股权,打造出的 " 懒人畅听 " 月活人数已经仅次于喜马拉雅;字节旗下 2021 年 6 月推出的 " 番茄畅听 " 在线用户时长也很快来到了第二位。

面对大厂们更加成熟的互联生态,喜马拉雅为首的老牌在线音频平台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。

喜马拉雅在 10 年间成为了行业头部,只是高度相比上市高峰还是矮了一截。市场正等着听新故事,但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
关键词: 难攀上市高峰 喜马拉雅 最新消息 科技资讯挖掘 高效读科技